
记得上中学时,读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其中提到覆盆子。当时,也不甚明白这是怎样一种植物。直到看见它的图片,这才豁然明白,对上了号。原来,它呀就是家乡人称作罐罐芒子的木本植物。

在家乡中牌,大坡里、山里、鹞子湾、阴山里等处的杂木林边、灌丛之中,或是荒野溪旁,甚至在乱石堆中等地方,都能见到这种野生灌木植物的身姿。它的植株能长到几米高,褐色枝条上还长有尖锐的刺,像一个个小小的钩子。

每年5至6月间,它那一朵朵洁白的小花竞相绽放,宛如繁星点点。当伏月酷暑天气,麦子收割时,覆盆子的浆果也已成熟。枝条上或红或紫的果实宛如一颗颗宝石,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,看得人经不住馋涎欲滴。于是,在灌木丛间,冒着被覆盆子、豌豆芽和野蔷薇枝条上的尖刺扎破手臂的危险,踮脚探身、伸长胳膊,小心翼翼地摘取下一颗颗樱桃般大小、黑中透红的覆盆子,迫不及待地按入口中。霎时,一股甘甜带酸的味道就从味蕾之间荡漾开来,经久难忘。大人们从大坡里“拉倒巅”(一种背柴火的方式)、山里做农活回来,也不忘给家里的孩子们带几根结着覆盆子浆果的枝条,解解馋气。这种清爽可口的野果味儿,给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。

覆盆子,这个有点奇怪的名称,其来历有两种说法。一说东晋名医葛洪,号抱朴子,在江南德兴三清山修道时,经常给百姓诊治施救,广布医德。有一次葛洪上山采药,饥渴之时,发现山坡上有种带刺的植物枝头结了许多红色野果,便摘了一颗尝尝,觉得这果子味甘性平,酸酸甜甜,十分可口,于是他又摘了些果实吃下以解渴。

葛洪原有尿频不适之症,到晚间频频起夜。自从吃了这种野果后,意外发现尿频明显减缓,小便时不再无力,而且精力也比以前充足了许多。翌日,他又去采摘,几日之后,尿频现象竟不复存在了。葛洪大喜,又在附近的百姓当中试用几次,果然这野果效果神奇,食之能补肝益肾,对遗尿、小便频数、女子阴气不足等均有奇效,民间称道:服此仙果,“晚上尿盆也可以翻覆过来放置不用了”。于是,葛洪给这种神秘果实赐名“覆盆子”。从此,覆盆子因益肾缩便的疗效,在医学上被广为采用,并流传至今。

另一说,因它的果实是很多小浆果形成的聚合果,呈圆锥球形,似小盆状,就取名为“覆盆子”。
覆盆子的俗称可谓五花八门,像悬钩子、树莓、乌蔗子、毕楞伽、小托盘、树泡等。

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的果实。夏初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,取出晒干即可入药。《本草通玄》中提到:“覆盆子,甘平入肾,起阳治痿,固精摄溺,强肾而无燥热之偏,固精而无疑涩之害,金玉之品也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更是详细记录:“覆盆子,益肾脏、治阳痿、缩小便、补肝明目。” 中医认为,覆盆子性平,味甘酸,入肝、肾、膀胱经,主治肾虚遗尿、小便频数、头晕耳鸣、虚劳目暗等症。

覆盆子补肾阳,桑椹子补肾阴,二者药食同源,鲜品为水果,干品为中药,共补肾精,一热一凉,不上火,不胃寒,平衡阴阳。覆盆子也是泡酒的绝佳原料。在民间,覆盆子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五味子并称为 “男性四宝”,人们将它们一起泡酒饮用,期望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。

都说良药苦口,覆盆子似乎例外。这种气味清香、酸甜可口的水果味药材堪称天然造物的上品,在轻松愉快地享用之时,不经意间就达到食补的效果,谁不喜欢呢。

家乡无闲草,用好都是宝。以后回中牌农村老家,只要你稍加留意,便可与覆盆子来一场久违的邂逅。从此,除了品尝它那酸甜交织的独特滋味,你不会再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杂树;它的药用价值,也不会再被人们所忽视。
暂无评论内容